转发《关于举办2025年中国大学生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》的通知

来源:通知公告 2025/08/26

关于举办2025年中国大学生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

一、赛事简介

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,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。与此同时,教育部"新工科"建设明确要求创新工程教育模式,着力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。为激发大学生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潜能,培养学生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新原理、新技术优化作品结构、提升性能,降低产品创新中的成本、时间及风险,拓展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、提升教师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拟举办2025年中国大学生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赛

本届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,天津大学、北京启创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,上海交通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广东工业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、兰州交通大学、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,主题为"装备革新,智造未来"。

二、参赛对象及要求

(一)参赛对象

面向全国高等院校(含高职高专)新工科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。参赛学生需来自机械类(如机械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等)、自动化类(如机器人工程、自动化等)、电子信息类(如人工智能、物联网工程等)相关专业。欢迎其他专业学生作为跨学科成员参与组队。

(二)组队要求

每支参赛团队由1-3名学生组成,须指定1名学生担任队长,且每位学生只能担任1个团队的队长。团队中至少需包含1名机械大类专业学生,需在报名时提供相关学籍证明。鼓励跨专业、跨学科组队,如"机械+计算机+工业设计"等组合形式。所有团队成员必须来自同一所学校,严禁跨校组队,参赛资格以学信网学籍信息为准。

(三)指导教师

每支参赛团队可配备1-3名指导教师,可采用校内教师单独指导或校企双导师制。同一名指导教师可以同时指导多个参赛团队。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团队提供赛前的技术咨询和方案论证,但不得直接参与作品的实际制作、调试等具体操作环节。

(四)参赛限额

每所高校的参赛团队总数不得超过20支(含本科和专科)。

(五)作品要求

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团队原创。作品内容应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,符合大赛主题要求。

(六)其他规定

报名截止后原则上不得变更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信息。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,必须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书面申请说明,经审批通过后方可变更。本规则最终解释权归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所有。

三、赛程安排

(一)赛制说明

本届大赛实行"区域选拔赛+全国预选赛+全国总决赛"三级赛制。全国划分为六大赛区,各赛区独立组织选拔赛。

(二)整体赛程安排

四、 赛区划分及承办单位

五、监督仲裁

为确保大赛公平公正,组委会特设独立第三方仲裁监督机制。参赛选手如对竞赛流程或裁判结果存在异议,需在结果公示后3个工作日内将书面申诉材料发送至大赛官方邮箱ieidc_serve @ 163 . com,邮件主题请注明"[仲裁申诉]+参赛编号+申诉事项"。申诉材料必须包含选手真实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具体申诉事由及相关证据,匿名投诉将不予受理。仲裁组将在收到申诉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,并通过官网公示最终裁定结果。仲裁结果为最终结论,组委会对恶意申诉行为保留取消参赛资格的权利。

六、赛事指导

报名及参赛期间如有问题需咨询,可将问题发送至邮箱ieidc_serve @ 163 . com,邮件命名“学校名+问题简述”,正文中阐明问题并留下联系方式。大赛工作办公室将在每周五统一邮件回复解答,并将常见问题答疑汇总。赛事指导由大赛执行委员会组织。

(一)本届大赛不收取报名费,参赛团队现场参赛所产生的交通、食宿等有关费用自理。

(二)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团队原创设计,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,并签写原创承诺书。一旦发现抄袭他人作品,将取消参赛资格,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将被加入黑名单,禁止参加下一年度本赛事。

(三)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团队所有。若作品获得投资,参赛团队与投资方另行签订投资协议,明确知识产权的使用、收益分配及后续开发等具体事宜。大赛组委会有权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和管理费,用于后续的组织、对接、协调等相关服务工作。

(四)一旦发现参赛团队存在信息作假或违规行为,大赛执行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,相关责任由参赛团队承担。

(五)本届大赛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属大赛执行委员会。


更多详细信息,如赛事不收费、作品知识产权规定等,请查看全文。若校内威廉希尔体育官网的同学有疑问,也可联系校内联系人:刘老师,电话166 0446 2913。期待同学们踊跃报名,在赛场上展现创新风采!